“洋”學生們的“土”功名——詹天佑工科進士印背后的故事
詹天佑“工科進士”章
1905年,實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清政府廢除。然而,科舉思想的余緒卻遠未根除,清廷很快就找到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新玩意,也就是所謂科名獎勵制度。具體的做法是對留學生進行考試,依據成績給予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名目包括工科進士、文科進士、格致科舉人,甚至還有牙科舉人。1905年清政府舉行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十四人考中,分別按考試成績授予進士、舉人等出身,分配了翰林院檢討、內閣中書、知縣等官職。此后1905-1911 年,學部先后舉辦七屆歸國留學畢業生獎勵科名出身考試,共授予1399 名進士、舉人出身。
考試留學生制度成效顯著 ,然而錄取的大多是近幾年的留學生,那些老留學生還沒有著落,他們免不了發幾句牢騷。所以,在1908年,清政府本著一碗水端平的精神,決定免試授予那些老留學生功名,授予標準是“游學專門在十年以外,如習路礦,必于工程辦有成效者,習制造機器,必能發明新理制造新器者,習文學必譯著諸書,闡通精理,有裨學術者,如無其人,任缺毋濫。”根據這一標準,各省督撫向朝廷推薦候選人,由專人進行考核,考核后分兩等,按照所學科目,分別賜予某科進士、某科舉人出身。
經過反復審核,最后于1910年確定了19名回國留學生免試獲得出身獎勵。這一年距詹天佑成功修筑京張鐵路不久,此路的成功使詹天佑名聞中外,絕對滿足“如習路礦,必于工程辦有成效者”這一條件,而作為1881年回國的老留學生,詹天佑絕也符合“回國十年以上”的標準,因此,詹天佑理所當然地被授予了功名。
現藏于詹天佑紀念館的清政府授予詹天佑工科進士時的札文和詹天佑工科進士印章就真實地記錄了這一歷史。札文謂19名入選者中“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賞給工科進士,嚴復著賞給文科進士……”,也就是說詹天佑是工科進士第一,嚴復是文科進士第一。這份札文中還有很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如辜湯生(即辜鴻銘,名列文科進士第二)、吳仰曾(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曾辦理開平礦務兼辦京張鐵路煤礦)、鄺榮光(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著名采礦工程師、地質學家)……同時收藏于詹天佑紀念館的還有詹天佑的工科進士印章,印章上鐫“宣統紀年特賜工科進士第一”十二個字小篆。
1910年,清王朝已經快走向末路了,這次中西合璧地授予這些留學生功名,自然有籠絡表彰之意,然而從中也透露出了詹天佑在京張鐵路建設上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