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博云播放:“火車來了”之“鋼軌切片的故事”(第二十四期)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鐵道博物館的白月廷,今天我為大家帶來鐵博云播放:“火車來了”之“鋼軌切片的故事”。
2002年,中國鐵道博物館成立不久,來了一位60多歲的老人,將一片鋼軌切片無償捐給了博物館收藏。這位老人叫馮先霈,他是我國鐵路工務工程專家、鐵路重型鋼軌的開拓者。馮先生長期從事軌道結構和養護的科學研究,為提高我國鋼軌的質量付出了畢生精力。他曾組織并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卷)》的編寫工作,還是北美鐵道工程學會的終身會員,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這次他捐贈的鋼軌切片雖小,但意義非凡。故事還要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鐵路復雜的鋼軌使用情況說起。那時,我國尚沒有研究和制造重型鋼軌的能力,因此,全國鐵路干線使用的老舊雜型鋼軌和一些磨耗嚴重的鋼軌得不到及時更換,直接影響了鐵路運輸安全和效率。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著手重型鋼軌的研發。1963年,鐵道部有關科研機構提出了多套研發重型鋼軌的設計方案:鑒于我國機車車輛的最大軸重為23噸,經過理論計算,結合對我國繁忙干線鋪設50公斤/米后鋼軌損壞、磨耗情況的調查分析,其中一套方案認為,50公斤/米鋼軌在京山、京滬、京廣等繁忙干線已經不堪重負,必須盡快更換重型鋼軌。但考慮到當時我國鋼鐵企業的生產實際情況,如果全部軋制65公斤/米的鋼軌,則對鋼的需求量過大。因此,鐵道部建議采用60公斤/米的鋼軌較為適宜。經過多次論證,該方案得到有關部門和專家們的認可。1964年,鐵道部正式對鐵道科學研究院和鐵道專業設計院下達了設計新型重型鋼軌的任務。1965年,各有關科研院所聯合成立了重型鋼軌研發設計組,并與鞍山鋼鐵廠商討關于重型鋼設計與軋制的問題,1967年這種鋼軌正式批準生產。但此時,“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重型鋼軌研發和生產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75年,被擱置了十年的重型鋼軌研發和生產工作才重新被提上議事日程。1976年12月21日,鞍山鋼鐵廠終于試軋出了基本符合斷面設計要求的重型鋼軌,這就是我國自行設計研發、自行成功軋制的第一根60公斤/米重型鋼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