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首頁 > 社會教育 > 科普教育
鐵博云播放:“火車來了”之“工科進士印”(第十九期)



1905年,實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清政府廢除。然而,科舉思想的余緒卻遠未根除,于是誕生了以考試的方式作為對留學生的錄用政策,也就是所謂科名獎勵制度。具體的做法是對留學生進行考試,依據成績給予進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名目包括工科進士、文科進士、格致科舉人,甚至還有牙科舉人。1905年清政府舉行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十四人考中,分別按考試成績授予進士、舉人等出身,分配了翰林院檢討、內閣中書、知縣等官職。此后1905年至1911年,學部先后舉辦七屆歸國留學畢業生獎勵科名出身考試,共授予1399名進士、舉人出身。
而對于這之前早已歸國的留學生,清政府還采取了一種訪問薦舉游學畢業生的辦法,以示嘉獎。1908年,清政府決定免試授予那些早期歸國留學生功名,授予標準是“游學專門在十年以外,如習路礦,必于工程辦有成效者,習制造機器,必能發明新理制造新器者,習文學必譯著諸書,闡通精理,有裨學術者,如無其人,任缺毋濫。”根據這一標準,各省督撫向朝廷推薦候選人,由專人進行考核,考核后分兩等,按照所學科目,分別賜予某科進士、 某科舉人出身。經過反復審核,1910年確定了19名回國留學生免試獲得出身獎勵。這一年距詹天佑成功修筑京張鐵路不久,此路的成功使詹天佑名聞中外,絕對滿足“如習路礦,必于工程辦有成效者”這一條件,而作為1881年回國的留學生,詹天佑也符合“回國十年以上”的標準,因此,詹天佑被授予了工科進士第一。
詹天佑的工科進士印章為清政府頒賜,由“宣統紀年特賜工科進士第一”章和“詹天佑印”章組成,系壽山石雕刻,印紐為雙螭龍,螭龍首首相對,造型生動,前為朱文篆刻,后為白文篆刻。該印章為1962年青龍橋詹天佑陳列室成立時詹天佑的嫡孫詹同濟捐贈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10年,清王朝已經快走向末路了,這次“中西合璧”地授予這些留學生功名,自然有籠絡表彰之意,然而從中也透露出了詹天佑在京張鐵路建設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事實上, 對于做官,詹天佑有著獨到見解,他有一句廣為傳頌的名言:“我們留學外國獲得了一些知識技能,要做一點事貢獻國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萬不可做官。而且做慣官 的人一旦沒有官做,精神便會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無。在現在中國里,沒有經過朝廷給予你一官職,就沒有地位,沒有人把重要的事給你做。”做官對于詹天佑來說,只是他的手段,而絕非他的目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做官是詹天佑引進西學做實事以謀求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也可以說是他無奈的選擇。詹天佑能從現實主義出發,通過這種折中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既保持了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性,又沒有與統治者完全對立,這種妥協恰好表現了他立足現實、奮斗自強的一面,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