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博云播放:“火車來了”之“《武漢長江大橋(技術總結)》”(第十七期)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鐵道博物館的白月廷。今天我為大家帶來鐵博云播放:“火車來了”之“《武漢長江大橋(技術總結)》”的故事。
在中國鐵道博物館珍藏著一本1958年出版的《武漢長江大橋(技術總結)》。書為索線裝訂,精裝本,內頁有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親筆書寫內容。
這是一本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的技術總結,涉及橋址選擇、設計工作、墩臺及引橋施工、鋼梁架設及技術評估六篇內容。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為發展國民經濟,解決交通運輸滯后的問題,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并將其列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工程之一。擔任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長的滕代遠,親自主持大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等工作。為確定大橋的橋址線,先后共提出了八個橋址線方案,經過對這些方案進行縝密的分析研究和反復比選,其中第五方案最終被采納。
隨后,在1954至1955年間編制完成了武漢長江大橋的全部技術設計文件,該設計文件于1955年7月經國務院審核批準實施。1955年9月1日大橋開工建設,經過兩年的努力,于1957年10月上旬建成,該橋整個工期比國家規定提前15個月,是一座上下兩層的鐵路、公路兩用橋。
武漢長江大橋,又稱“萬里長江第一橋”。大橋全長1670米,其中正橋長1155米,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可通行大型江輪。在大橋的正橋基礎施工中,采用我國首創的大型管柱鉆孔法,開創了我國建橋技術深水基礎的新篇章。大橋的建成貫通了長江南北的鐵路及公路并把武漢三鎮連為一體,促進了武漢工業基地的發展,鐵路運量比通過輪渡時增加了十多倍,對我國的經濟、文化和國防建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年毛澤東主席在得知大橋建成的消息后,十分高興,寫下了著名詩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親自主持大橋建設工程的滕代遠,對大橋的建成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在《武漢長江大橋(技術總結)》一書的扉頁上寫道:“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又一次光輝勝利。我們首先創立了世界橋梁史上管柱鉆孔法,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時間縮短了兩年,基礎投資節省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是世界橋梁科學上的一面鮮艷的紅旗。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敢想敢干,勇于獨創的典范。”
由于這本書對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的重要記載和技術總結,對于研究我國鐵路橋梁建設和技術發展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而且書中還有鐵道部第一任部長滕代遠的親筆手書內容,因此該書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我今天講的故事就發生在“封一城人,護一國人”的英雄城市--武漢,英雄的武漢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場抗擊疫情斗爭,被載入史冊!感謝大家的收聽!